注:本平臺為第三方資訊平臺,不是院校官方,網站內所有信息只做參考,并不代表院校官方,招生信息以官方最新信息為準,如果不知怎么找官方,可以咨詢在線客服尋求幫助。
清華大學“書法與文化研修中心”成立儀式上各位學者的發(fā)言
劉石教授(主持人):
首先請允許我介紹各位來賓:馬來西亞金獅集團董事長鐘廷森先生,馬來西亞百盛基金會主席陳秋霞先生,中國百盛集團法務總監(jiān)侯麗金女士,馬來西亞閑情學堂導師郭溫和先生,陳秋霞女士的朋友吳濤博士,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名譽院長歐陽石教授,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葉培貴教授,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副院長王元軍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書法家秦永龍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書法系主任鄧寶劍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劉濤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漆永祥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朱萬曙教授,人民美術出版社書法篆刻編輯室主任雒三桂編審,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教授,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原常務副校長楊家慶教授,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清華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傅璇琮教授,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黨委書記杜鵬飛教授,清華大學文科處副處長仲偉民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中文系教授羅鋼教授。
非常感謝各位的光臨,我想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我們這次活動的一個背景。
2008年,我去馬來西亞做客座教授,在一個書法活動上有幸結識了馬來西亞百盛集團主席陳秋霞女士,隨后也結識了陳秋霞女士的先生鐘廷森先生,后來在和陳秋霞女士的書法交往中也和鐘廷森先生熟悉起來,知道鐘廷森先生是馬來西亞家喻戶曉的世界知名的大企業(yè)金獅集團的董事長,也知道金獅集團是一個積極投身公益事業(yè)、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yè)。回國后,鐘太太也邀請我去馬來西亞參加一些活動,她也到清華來訪問。我因為在清華大學學報兼職,就和幾位同仁說起來,能不能有一個企業(yè)家對學報進行捐助,以促進學報更好地發(fā)展。于是在鐘董和鐘太太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就非常成功地設立了“百盛-清華大學學報優(yōu)秀論文基金”。2011年4月,作為百年校慶的一個重要活動,成功舉行了第一屆清華大學學報優(yōu)秀論文的頒獎活動,反響非常好。我們是迄今為止全國1500多家高校學報中唯一一家受著名企業(yè)捐贈額度最大的學報。在頒獎活動上,鐘太太代表鐘董提出,為了祝賀清華的百年校慶,想再送一筆賀儀。鐘太太非常喜愛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書畫,所以經過磋商,決定成立“中國書法與文化研修中心”。經過一年的籌辦,就有了這次的活動。這就是這個活動的背景。
“中國書法與文化研修中心”,顧名思義是要把書法與文化結合起來。同時因為鐘董和鐘太太他們是華人,有這么一個背景,所以初步的想法是在華人、海外華人、清華大學留學生以及所有學生中,弘揚以書法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我們也認為,清華大學作為一所著名的綜合性大學,應該有這么一個機構,來提升我們的校園文化。這大概就是我們的一個基本想法。
今天邀請的各位來賓有一個特點,我想簡單地介紹幾句。他們既是著名的書法家,同時也是著名的學者。在座的歐陽中石先生,書法不用我們介紹了,他也是一個著名的教育家,尤其是書法教育家,他曾經說過一句話讓我們非常感動。說:“書法教育不是我個人能完成的,所以我愿意用我的力量聯(lián)合大家一塊做好這件事情。”今天歐陽先生以84歲的高齡親臨會場,我想正是體現(xiàn)了他的這個想法。秦永龍老師身體并不很好,今天也是欣然參加這個活動。秦永龍老師是北師大書法系的創(chuàng)系系主任,也是啟功先生的高足。我們都知道啟功先生曾經在1997年的時候捐贈了一筆錢,用他老師的名字命名,叫“勵耘獎學獎助金”,當時是30多萬美元。做為啟功先生的學生,秦永龍教授也捐贈了一百萬人民幣,設立了“啟功先生獎學金”。尊師重教的精神薪火相傳,所以令人非常感動。
傅璇琮先生也是各位都非常熟悉的文史學界的臣擘,是我們中文系的教授,他這次也是在非常繁忙的工作當中來參加這次活動,下午他還有一個活動。其他各位都是在書法界以及學術界、教育界、專業(yè)出版機構的著名學者,在書法和學術方面都有非常精深的造詣。所以今天請各位來不僅僅是一個儀式,我們的中心今后做哪些事情,能夠走多遠,完全依賴于在座的各位。清華大學也有一些力量,而且還有我們所不知道的力量,在座的杜鵬飛教授是一個科學家,是環(huán)境學院的教授,但是他不僅書法非常出色,還是一個收藏家,他收藏了清華大學一百年以來除陳寅恪之外所有重要人物的珍貴的墨跡,非常令人嫉妒。
所以非常感謝各位的光臨。
楊家慶副理事長:
我已不在學校崗位上了,現(xiàn)在在基金會。但在歐陽先生面前,我是小弟弟,我73歲了。上一次鐘太太來的時候,我有幸參加了他們的捐贈儀式,一起交談。我非常感動,有一個企業(yè)家對傳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幫助清華大學提升整個的文化修養(yǎng),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比較好的人文環(huán)境,慷慨解囊,幫我們建這樣一個中心。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應該把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加以傳承和發(fā)揚。在這方面,清華大學在歷史上也是很輝煌的,中間中斷了,后來又恢復,起步比較晚一點。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非常需要社會各界對我們支持和關懷。我想我們不僅要為清華的師生提供一個好環(huán)境,而且對社會,將來也逐漸能夠起到作用。大家一起把我們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加以弘揚。我在清華五十六年了,作為一個老清華人,向鐘先生、鐘太太表示最衷心的感謝。還有我剛才跟鐘太太講,今天真是高朋滿座,泰斗級的人物都云集在這兒,所以對各位對我們的幫助,表示最衷心的感謝,謝謝大家!
謝維和教授:
尊敬的鐘先生、鐘太太、尊敬的中石先生、傅先生,還有各位,楊校長是我的前輩,他剛才講得非常好,他自己也是一個很有文化的人,我到清華工作來之前就認識他,對他很尊敬,主持人特別請他講話,既是代表學校,也是代表很多對這個中心給予很多幫助、支持和關心的人。
跟老先生相比,我也是一個后學,我覺得書法藝術確實很重要,當劉石教授告訴我有這么一件事,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機緣,清華大學應該有這么一個機構了,所以我們大家都很愿意投入。
在座的很多位都知道百盛是一個大企業(yè),在大陸已經有五十多家了,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百盛的老總還是一個文化人。昨天晚上我和鐘先生、鐘太太、百盛的周總吃飯的時候,鐘先生還說,除了書法以外,他還在馬來西亞推廣華文教育,爭取更多人在中國文字上做一些促進和發(fā)展的工作,這就是讓我很敬佩的事情。
記得以前在讀書的時候聽過這樣一句話,就是“貴則觀其所舉,富則察其所好”,喜歡什么,做些什么?喜好書法藝術,慷慨捐贈,支持文化事業(yè),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生活的境界。昨天吃飯的時候,鐘先生還問劉石教授說:“夠不夠?當然我覺得不光是錢的問題,重要的是把工作做好。
從個人來講是一個機緣,從學校來說是一種機遇,從國家來說可能是一種必然。大家都知道,十七屆六中全會專門提倡大力繁榮文化事業(yè),一所大學,有人說是教學機構,有人說是科研機構,有人說是社會服務機構,這些說得都對,但要我說,還應當是一個文化機構。大學辦得好不好,關鍵靠文化,文化的資源豐富不豐富,對文化的發(fā)展有沒有促進作用?這也是清華大學發(fā)展戰(zhàn)略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這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不是一個中文系、人文學院的事,是我們學校,大而言之是國家提倡的一件事。
今天這個會開得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踏踏實實地做事情,從從容容地做事情。路很長,不要急,有學校的參與,有教授的熱心,有企業(yè)家慷慨的支持,社會各界的鼎力相助,一定能做成許多事情。希望這次書法研修班的一些學員在這里能夠有一個很好的很難忘的收獲,我也希望包括我們北師大――我雖然不在北師大讀書,我在那兒工作了十年。首師大我也在那兒工作過,還有中央美院、北大、人大、人民美術的各位,還有清華的各位,我代表學校感謝你們。最后也祝鐘先生、鐘太太,還有金獅集團、百盛的事業(yè)越來越發(fā)展,你們發(fā)展得越大,對我們捐贈得越多(眾笑),我就說這些。
劉石教授:剛才謝校長的話講得非常好,就是大學一定要有一種文化的氛圍,我們希望我們的這個機構有多重功能,其中有一個,就是把它變成一個具有文化氛圍的這么一個平臺,朋友們聚會、交流、切磋的平臺。當然清華有很多這樣的平臺,我們是平臺之一。今天以后,歡迎各位隨時光臨,我們一定有好的茶葉、咖啡和鐘太太專門精心準備的筆墨紙硯伺候。下午還有一些活動,可能部分來賓會參加書法沙龍和書法講座。首師大書法院教授也是漢字認知中心主任解小青教授,也是歐陽先生的高足,因為她還是他們學校的科研處長,臨時接到通知開會,所以她今天上午不能來,下午她的那個講座一定會來,所以我也很希望在座各位先生能有時間參觀我們的中心,各位如果去的話,也許多少會感到有點意外,雖然我們準備的時間很倉促。另外我們在發(fā)會議邀請時,也希望各位來賓把他們的著作帶一兩種來,簽贈給中心,這樣讓以后到我們中心來交流的人都能夠去瀏覽、欣賞。非常巧,前幾天饒宗頤先生托人帶了一本非常厚重精美的他的書畫集給傅璇琮先生,傅先生剛才來到會場時說轉贈給我們中心,所以我想今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心的收藏也會越來越豐富。
鐘廷森董事長:
尊敬的謝維和校長、楊家慶教授、劉石教授、各位文化界的書法界的、教育界的前輩們、各位來賓,大家早上好。
金獅集團很榮幸地參與清華大學“中國書法與文化研修中心”的成立,我們希望這是一個開始,希望我們也能參與進來,使它發(fā)展壯大,因為我們覺得美國、歐洲的硬實力、軟實力都在影響著我們、影響著全世界。但是我們偉大的中國,五千年歷史的文化,書法、繪畫,各種藝術,如果能介紹到全世界,這就是我們中國軟實力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希望能夠發(fā)揚它,不僅在中國發(fā)揚它,還將它傳到東南亞的華僑界,甚至傳到其他的種族,發(fā)揚到全世界去,讓更多的人領略到中國五千年歷史的輝煌,讓更多的人喜歡中國文化,對中國更加友善。這是我們應該做的貢獻?,F(xiàn)在中國在全世界設立孔子學院,已經開始在做了。我們希望不止讓外國人學中國語言,也要把中國的藝術藏品放在里面,如果他喜歡中國的藝術,他對中國就可能會更加友善。
在東南亞國家,在國外,有五千萬華僑,很多國家對中國人采取打壓的手段,像印尼以前沒有教中文的,馬來西亞以前是不鼓勵不支持的,我們這些華社每年還要花接近八億人民幣來資助六百間小學、六十多間獨立中學,還有大學的獎學金?,F(xiàn)在好了,因為中國的強盛,很多國家對中文都采取開放的態(tài)度,所以像印尼等國都可以公開教中文了。我們也希望在這方面,中國多做一些工作,吸引更多的華人來留學,也吸引更多其他的民族來中國留學,對中國有個了解,這樣會提升整個中國的名望,而且讓華人跟當?shù)氐拿褡迥軌蚋焉频叵嗵幵谝黄稹T谶@方面,我們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也是義不容辭的,所以我們愿意在教育方面做些工作。我們很多商會的會長都重視這一點。
金獅集團在百盛百貨之外也做別的,房地產、采礦業(yè)、農業(yè)、種植業(yè)等等。我們最近聯(lián)系華社的一些理事,大概有40億人民幣,收購一些上市公司,希望每年能夠有4億人民幣用來做教育和慈善的工作,我們也希望在這方面能夠和中國有密切的合作,聯(lián)合華僑解一些國家對中國的圍堵政策,讓人們和平共處。謝謝大家。
歐陽中石教授:
我今天來,第一是祝賀,第二是學習。我是個耳朵有問題的人,大家的聲音我聽到了,但是內容說的什么我不知道。剛才許多高論呢,我不知道說的什么,這很糟糕!所以我成為一個不懂裝懂的表演藝術家了(眾笑)。我只好請我們的王院長說兩句話。謝謝大家!
王元軍教授:
清華大學是我們仰慕已久的大學,因為這里邊出了幾位重要的大師,在傳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幾位國學大師使清華的名聲大震。從書法研究的角度來說,陳寅恪、梁啟超、王國維都有很精深的論述,雖然是片言只語,但是都具有跨越時空的意義,至今仍有重大的指導作用。今天在各方面的關懷支持下,清華大學中文系成立這么一個文化研修中心,我覺得它的意義很大。不僅僅是活躍校園生活,豐富師生的生活,我覺得它應該具有更大的歷史責任感,就是傳承清華歷史的傳統(tǒng)。
書法是一門技藝,但它絕不僅僅是寫字的問題,它是一個小東西,但絕對又不是小東西,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它折射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當今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時期,在高等學校紛紛設立書法學科時期,在中小學推廣書法教育的時期,書法面臨著更大的發(fā)展機遇,也面臨著更大的責任。所以,對于清華大學中國書法與文化研修中心的成立,我代表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的全體師生表示衷心熱烈的祝賀!
首都師大的書法學科成立將近三十年了。在歐陽先生等老一輩學者的奔走下,這個學科已經有了相當?shù)陌l(fā)展,已經成為國家重點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有了第一所書法文化博物館,有了從專科到博士后的完整的教學體系。我們的招生規(guī)模也逐漸地增大。這不是宣傳自己,是有一個想法,清華今天也成立這么一個以文化為核心的書法研修中心,在以后很多場合,我們肯定有機會合作,相信我們這個合作啊,因為我跟劉石也是好朋友,原先是中華書局的同事。鐘先生、鐘太太也是老朋友了,我到馬來西亞去過,他們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對華人教育付出了很多,我感到由衷的欽佩。我參加過他們的一個公益事業(yè),給他們的小學寫了一些作品,表示我的一個態(tài)度。清華大學書法文化研修中心有學校領導這樣的支持,有社會各界關懷,還有同道的相互呼應,必然會有更大的發(fā)展。謝謝!
秦永龍教授:
我一再申明我不講,歐陽先生,還有傅先生,這么多老先生,這么多的大學者在這兒,我實在是沒有什么可說的。我今天來也一個是祝賀,一個是學習。清華大學成立了中國書法與文化研修中心,就是在中國大陸又增加了一個和書法有關的教學研究機構。書法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這個名稱也很有意思,書法與文化,從現(xiàn)在實際情況來看,沒有深入的研究,就不可能做到科學普及。咱們書法也是寫字,但寫字不一定叫書法,現(xiàn)在在我們的語言基礎教育或者社會漢字的書寫,知識的普及里頭存在一些多年來很奇怪很頑固的現(xiàn)象,它為什么能夠長期存在,得不到糾正呢?恐怕跟我們沒有深入研究,沒有把道理講清楚有關系。舉兩個特淺顯的例子,一個是,寫字都要講究筆順吧,現(xiàn)在書法要進入小學課堂,教小學生寫字首先得有一個筆順的問題。國家編出來的一些書,比方說,過去曾經有人編過一個“筆順字典”,小學課本里都要按照這個“筆順字典”來規(guī)范書寫。這個東西里面錯誤百出,太多了。在座諸位,你們寫必須的“必”字,正確筆順是怎么著的?咱們去看看,從王羲之到啟功先生,到歐陽老,他們筆下的筆順和咱們國家規(guī)定的那個筆順,一點一勾一點一撇一點,是絕對不一樣的。就是說,歷代文人寫這個字的筆順都沒有現(xiàn)在它規(guī)定的法定的筆順。你說它是個很小的事情吧,它牽扯著很大的事情。就是這個筆順正確與不正確,它的原則應該是什么,沒搞清楚。漢字筆順和什么有關?和書寫的順不順有關。筆順筆順,顧言思義就要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再一個,漢字,別說書法了,就說實用漢字的正確書寫也有美學的講究。點畫之間的呼應,使得點畫構成字的內部脈絡的整體的暢通,它跟筆順直接相關,所以在書法藝術里頭筆順特有講究,現(xiàn)在制定的這個是沒有根據(jù)的。我們這些搞書法教育和研究的,不把一些基本原理搞清楚就投向社會,是個很大的麻煩。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到現(xiàn)在為止,電視臺的書法教育也好,社會上各種各樣書法班教孩子、教成人寫字的也好,寫一個“一”字,一開始還在那兒揉疙瘩,這邊揉一個疙瘩,到收結那兒去轉一圈揉個疙瘩,用啟先生當年的話說,這就是個棒骨?,F(xiàn)在社會上那些人還那么教呢,還在那兒揉疙瘩。電視臺還在整天教育孩子揉疙瘩。這么無理、這么沒文化的東西它怎么那么頑固地存在了好幾十年呢?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現(xiàn)象,但涉及到我們這些書法教育研究的人的責任,也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我的意思是說,今天清華大學成立書法與文化研修中心,對我們國家書法與文化的教學與研究應當是一個很大的促進。我衷心地祝賀中心的成立,而且期待著中心成立以后取得豐碩的成果。謝謝諸位!
劉石教授:
謝謝秦永龍教授,秦老師是著名的書法家,很多人可能都看見過秦老師的字,而且你們不想看秦老師的字也很難,因為我們現(xiàn)在都使用電腦,電腦里有各種字體,其中有一種叫“啟體”,就是啟功先生體,它是北大方正開發(fā)的,按照國家字庫6763個常用字書寫的。這個啟體并不是啟功先生書寫的,但是是經過啟功先生認可的,開過發(fā)布會的,啟功先生到場親自簽字的,它的書寫者就是秦永龍教授。
秦永龍教授:
大家別提這個還好,提了我這兒臉紅。現(xiàn)在滿世界用這字,這字寫得實在是不好。等我再略有進步以后,我愿意重新無償?shù)卦贋閲以賹懸惶缀玫摹D欠斌w字還略微看得過去,現(xiàn)在香港電視臺開始用這個,那簡化字部分,現(xiàn)在大陸在用,實在是太難看。所以您千萬別提這個,呵呵。
劉石教授:
它是跟經過機器處理有關系。秦老師本身的字,它是另外一種神采。
秦永龍教授:
當時做的字沒有掃描技術,是點陣技術,當時北大方陣的字模是請了一大幫中學生做,我去看過,他們一點都不懂寫字,更不懂書法,所以它那個點畫的處理、筆勢的連貫根本就談不上,筆畫的粗細也不對,所以很糟糕。
劉石教授:
我想是不是也是時候了,產生一種新的“歐體”?是不是請葉培貴教授來書寫?
劉濤教授:
剛才聽到謝校長、鐘先生發(fā)言,感到比較興奮。因為清華是我們仰重的龍頭。我是武漢大學畢業(yè)的,記得二十世紀最早關于書法專題的演講就發(fā)生在這塊地方,就是梁啟超先生,當時在清華學校做一次教職員工的書法會,是最早的一次書法的演講。上世紀二十年代,演講很風行。所以到這地方來,我們都知道朱自清、聞一多等等。
這個中心叫“研修”挺有意思的,比到處都叫“研究”要好。因為我覺得書法,現(xiàn)在主要還是傳承,我覺得談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個說得遠了一點。我們都是傳承者,互相應該尊重,老師尊重學生,學生尊重老師。在這個時候我覺得不要存能超越古人這個想法。我們這一代人能夠把書法比較本位地、像秦先生說的那樣傳下去,能夠盡量少點訛誤,我覺得這已經是對歷史有功了。創(chuàng)新也好,發(fā)展也好,那都是有點扯淡。這是我的一點認識,所以我覺得“研修”很好。就是向傳統(tǒng)、向古人、向我們偉大的文化,向我們舊的輝煌學習,把它傳下去,本身我們就受益,后代也受益,這也是不辜負先輩,這是我最主要的想法。
再我想有個建議,就是校內的學生非常重要,學生和老師這個資源非常重要,這才是真正的中堅,就是說在本校里面,研修中心對本校產生作用,而不僅僅在對外交流,這是很重要的一面。像鐘先生剛才說的,我們要把我們的軟實力擴展出去,如果校內活動不熱烈,這個根就有點飄。校內教師也好,學生也好,員工也好,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力量。清華校訓是“行勝于言”,這和書法很對得上,書法就是要“行勝于言”,關鍵是要寫,這是第一步。好多學者懂文化的不少,為什么他不能到書法這塊來,我覺得很大的一個障礙就是書法的“行”這方面他不知道。所以有時候很感嘆,我們做研究的感覺好多和這不搭界,其實這個很重要,可以助長書法文化提升到比較高的臺階。這也是打通書法和學術的關口的很重要的臺階,所以我覺得寫、研修、行很重要,這是我的一點想法。
謝謝大家!
劉石教授:鐘太太可能把這些話已經聽進去了,因這我們之前已經在商量接下來什么樣的活動最有意義,對我們校內的學生以及對社會更廣大的書法愛好者能夠產生什么樣的積極效益,我們正在考慮這個問題,劉濤教授的這個建議是非常有用的。
陳秋霞主席:
我感覺不但海外的學生,其他大學的學生也要照顧到,盡量做到普及。希望他們肯寫肯學,我們就已經很開心了。
謝維和副校長:劉濤先生剛才講的是我們當校長的一種責任。如果我們清華的學生出去都是一手好字,這了不起啊?,F(xiàn)在電腦寫作,寫得這個手都退化了,包括我自己在內,拿毛筆都抖了。
秦永龍先生:
您當時北師大副校長的時候,學校對中文系的學生提過“三個一”,一手普通話,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
謝維和副校長:
原來我在北師大當副校長,老秦我們都是好朋友。我覺得今天有兩個院系領導在這兒,中文系、環(huán)境系你們兩個系帶個頭,將來我們首先從中文系、環(huán)境系做起,中文系、環(huán)境系的學生出去以后,除了其他方面的素質,要有一筆好字,這是我的建議!
杜鵬飛教授:劉石兄一定要我講幾句,于公于私都不好推辭。因為于公這是清華的一件盛事,我在清華學習工作了24年,所以很高興見到這樣一件事情,樂于促成中心成立;于私呢,跟劉石教授認識不算很久,但是一見如故的好朋友,主要還是因為有書法這根線把我們牽在一起,有一個共同的愛好。但是要講清華跟書法,要講書法與文化,我想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題目。我自己非常非常地感興趣,但今天在這么多專家、這么多老先生面前,沒有必要去班門弄斧。我想我們這個研修中心已經在這里了,這個機構已經成立了,而且我們有了一個固定的活動場所,今后有很多很多的時間可以切磋琢磨,共同交流、共同提高。我也非常贊同剛才劉濤老師的意見,重在行動,重在我們去推廣,重在去傳承中國優(yōu)秀的書法和文化。我就呼應一句,我在清華24年當中,應該說還是見證了,也身體力行了去堅持書寫和傳承。現(xiàn)在我們環(huán)境學院也有一個書法篆刻的小組,里面有教師,更多的是學生。在我做老師的這些年,也經常會有一些同學來跟我探討,說明我們有基礎,清華人文的基礎是非常堅實的。這我也不能展開講了,我想節(jié)約點時間。響應號召,先簽留一本《百年清華學者書法選》給中國書法與文化研修中心。這是我選了一百位一百年以來清華學人,包括在清華學習、工作過的,也有人文社科領域、有理工科學家在內的,這一百人的年齡都在一百歲以上。因為是我在去年獻給百年校慶的禮物,所以都是在1911年當年或之前出生的,唯一一百年之后的,就是我自己在這(指扉頁)寫的這兩行字(眾笑)。
最近我事情也特別多,中午還要趕著出差,我還帶了幾本,第一本呢我想送給我一直敬仰的歐陽中石先生,因為剛才見歐陽先生的時候,我說您跟8年前沒有變化,我這兒有照片為證。8年前拍的照片一直沒有機會送給歐陽中石先生,因為我很懶,也不愿意去做很多交流這樣的事情,只是一直遠遠地關注。今天是一個機會,所以將歐陽先生的這張照片和這本書送給先生。
另外三本送給遠道而來的朋友。首先送給鐘總,謝謝您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幫助。再送給鐘太太。
陳秋霞主席:
我能不能轉送給郭老師,我從九年前開始學習書法,從一個唱歌的人到家庭主婦,現(xiàn)在找到自己的路了。所以要把你的禮品轉到郭老師,謝謝他這么多年的教學。
鐘廷森董事長:
我想請教各位學者們,日本的文化是從中國傳過去的,現(xiàn)在日本也寫這個書法,可是他們有段時間要去中國化,把全部漢字取消掉,用他們日本發(fā)明的那個日體,可是發(fā)現(xiàn)有時非中文沒有辦法表現(xiàn)文意的精華,才又用回來兩百到四百個中文字。如果在書法方面跟日本多交流,因為現(xiàn)在日本太過親美了。如果我們在文化方面多跟他們交流一下,把日本拉回中間,不能拉回親中,拉回中間比較好。還有韓國也是。因為東北這方面,美國跟他們一起,對中國也是個麻煩。文化這個東西是中國出去的,美國沒有什么,美國歷史只有兩百多年。不過它現(xiàn)在是硬實力很強,日本有點怕他。所以現(xiàn)在如果能在文化方面多點交流,把更多的日本人對中國的想法看法轉變了,變得更加和善的話,可能對中國長久的發(fā)展是有利的。
謝維和副校長:
我呼應一下鐘先生,這個提議我非常認可、贊成。我也提一個建議,如果有可能,咱們這個書法與文化研修中心將來能不能聯(lián)合在座的各位,各家單位,一塊再邀請日本、韓國相應的書法研究機構,開展一次國際的活動?今天我們就根據(jù)鐘先生的這個提議,臨時作為一個動議,供你們商量。
劉石教授:
雒三桂先生是非常有成就的一位書畫家,還有北大中文系的漆永祥教授是文獻學家,清史、清代文化做得很好,葉培貴教授是首都師范大學書法院創(chuàng)院的院長,鄧寶劍教授是非常年輕的書法家,70后的,朱萬曙教授是人大文學院戲曲研究專家,剛剛拿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首席專家,由于時間的關系,實在是非常抱歉、非常遺憾,沒有辦法請各位一一發(fā)表高論,希望以后再有機會。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yè)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想咨詢的同學請掃描二維碼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