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平臺為第三方資訊平臺,不是院校官方,網(wǎng)站內所有信息只做參考,并不代表院校官方,招生信息以官方最新信息為準,如果不知怎么找官方,可以咨詢在線客服尋求幫助。
?
清華美院副教授張烈受邀舉辦講座:從世園會中國館看當代展覽中的“科技+藝術”
“沒有科學和藝術,就沒有人和人的生活。”——列夫·托爾斯泰
2019年7月29日晚,由科技部引進國外智力管理司,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支持,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承辦的第40期科學咖啡館活動在物理所M樓咖啡廳舉行??萍疾恳M國外智力管理司邱成利處長主持活動。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交互媒體研究所所長張烈受邀為本次科普活動主講人。張烈副教授長期研究交互設計并擔任2019年北京世園會中國館展覽總設計師。張烈副教授以世園會中國館為例,同大家分享有關新型展覽策劃設計的感悟。
科技進步推動博物館設計的巨變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觀眾的需求也隨之提升。因此各類博物館、博覽會等展示活動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目的,需要創(chuàng)造出足夠的吸引力,贏得觀眾的注意力以獲得更好的社會效益。新的媒體科技使得觀眾觀展過程中享受更強的視覺、聽覺等多方位的感官體驗,例如3D,VR沉浸式等技術,已經(jīng)成為展覽必不可少的工具。萬物媒體化所具有的超強感染力,相比較純靜態(tài)表現(xiàn)形式,具有更高的吸引力;這些科技手段還給予博物館互動性,賦予萬物靈性,使之與我們對話?;芋w驗是人類獲得認知和情感的基本途徑。這些手段的采用使得博物館具有了更強的吸引力。
新的媒體科技又具有很高的傳播性。展示設計擅長通過視覺感官刺激來震撼觀眾,但如果缺乏故事內涵的話,展覽對觀眾吸引的持久力也是不夠的。認知學家告訴我們,人們的經(jīng)歷、知識、思想大都是以故事的方式組織的,所以很好的敘事性能夠提高展覽的吸引力及其持久性。所以好的展覽需要博物館設計師和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傳播學者等一同去發(fā)現(xiàn)故事,策劃展覽,通過故事吸引人。
此外,展覽的一個重要立場還在于要把我們擅長的專家視角轉換為觀眾視角,站在觀眾立場思考觀眾喜歡看什么,能被什么打動,什么樣的表達方式更容易被觀眾樂于接受、認知和學習。
總而言之,當今博物館的設計通過感官體驗打動人、敘述故事吸引人、傳播體驗感染人,進而為觀眾科普知識、傳播觀念。一個博物館的設計,往往需要文學、考古學、歷史學、設計藝術學、計算機、傳播學等多領域跨界融合。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出特色,避免千館一面的尷尬局面。
科技+藝術=世園會中國館
設計展覽第一步,策劃先行:一個展覽,需要一個很好的策劃;第二步是設法將空間與故事相結合:展覽是在空間當中的一種敘事。我們在博物館中使用各種媒體手段以達到更好的體驗效果,同時這些東西要和空間、展品結合在一起,展示出它的特點;展覽策劃需要跨學科的討論和思考,展覽形式設計需要設計師的創(chuàng)意轉化。
以中國館生態(tài)文化展為例,最初,為了尋找中國園藝發(fā)展特征,張烈團隊集合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植物園及林業(yè)農業(yè)高校專家等一同研究討論,從中收集并甄選出既具中國園藝明顯特征又能吸引大家注意力且有趣的題材。
考慮到世園會的觀眾行為特征和一般的博物館還略有不同,博物館需要將知識的體系做得完整深入,觀眾可以有較多的時間仔細品閱。但在世園會的場合下,人流量巨大,一般觀眾沒有很多的時間仔細品味展品,需要更加明顯的特征體現(xiàn)和突出的空間氛圍的營造。考慮各種因素后,生態(tài)文化展創(chuàng)造性的采用了類似戲劇的表達方式——形成“六和九幕”的敘事邏輯,以突出的內容特征和富有感染力的空間氛圍,綜合表達中國的生態(tài)傳統(tǒng)和生態(tài)觀念。
其中,第一幕“生生不息”采用傳統(tǒng)夯土工藝,墻體利用采集自全國各地的“五色土”夯筑而成,代表九州廣袤大地。墻面嵌有發(fā)光亞克力棒,組成中國古代星象圖,棒中放置種子代表生命。上觀天象俯察地理,是中國人對天地的感悟,生命于之萌芽,形成中國人最初最樸素的生態(tài)觀念;第九幕“和而共生”,展示當代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十二個典型成就。利用三維技術,使觀眾身臨崇山峻嶺,鳥瞰中國河山。觀眾于其間可感受以園藝植物為載體所表達展示的生生不息的理念和錦繡中華的意向。
生態(tài)文化展表達了中國人對天地人和的信仰、對綠水青山的鐘情,并以山水環(huán)境氛圍為依托,描繪了山水林田湖草和諧共生的整體生態(tài)觀,進而到對理想人居環(huán)境的暢想,再到花草園藝中人格魅力的呼應,最后從中國精神到海外影響,也暗示了全球共贏的共生理念。
在整個作品中,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生態(tài)人文的思想,其中大量動與靜、虛與實、當代與傳統(tǒng)相融合,用詩意的中國語言表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生態(tài)文化精神,展示綠水青山與園藝精品,彰顯當代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成果,展現(xiàn)文化自信和國家形象。
被問及中國館設計的難點時,張烈副教授認為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將各領域專家討論得出的數(shù)百個題材布置于展區(qū)。對于多個學科碰撞總結的龐大的知識體系,中國館兩千平米的空間明顯不足以充分表達,如何綜合提煉這些素材并轉化為有特色的展覽策劃方案,并形成一個個可實施的展項,需要大量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
科技藝術路漫漫
談及交叉學科建設問題時,張烈副教授告知當今藝術與科學的發(fā)展和融合,使得許多學校開始建設交叉學科,例如清華美院“交互設計”交叉學科專業(yè)招收來自藝術設計、計算機、傳播學不同領域的學生共同培養(yǎng)。這種交叉類型的學科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趨勢并且越來越多。
中科院傳播局科普處馬強問及作為藝術家需要的想象力與作為科學家需要的想象力是否有相同點。張烈副教授認為藝術與科學是一個硬幣兩面,都需要想象力、創(chuàng)新、突破,這是藝術和科學共同的追求。兩者在這個過程中也會互相啟發(fā)。因此,審美意識往往和科技發(fā)展方向互相影響,最新的科技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會整體的審美意識。
被問及展覽接下來的發(fā)展方向時,張烈副教授預測未來的展覽將走向市場化。如今,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項目中,博物館等展示空間已經(jīng)成為了旅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建設將有效促進地方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很多人開始探討文化展示傳播怎么和市場結合,怎么走向市場化,能夠吸引觀眾的策劃設計是最重要的。
此外,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將出現(xiàn)大量新的表達形式。但僅僅利用不同表達形式打造成功品牌還是非常困難。文化內容會相對穩(wěn)定,但方式隨著技術的發(fā)展會快速更新,如何圍繞內容和創(chuàng)意打造觀眾喜歡的品牌,形成品牌效應,也也是未來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科技日報記者陸越問到張烈副教授對虛擬現(xiàn)實展館的看法時,張烈副教授回答:虛擬現(xiàn)實展館與現(xiàn)實展館有很大不同,目前尚不太成熟,難有成功案例。在虛擬環(huán)境下長時間保持注意力是很難的,因為除了視覺,身體其他部位也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物理空間的體驗不可放棄。對此科技部引進國外智力管理司邱成利處長表示贊同,并且指出如何合理利用空間是展覽設計的重點考慮因素之一。
在嘉賓們的熱烈討論中,咖啡館活動接近尾聲,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是一個深刻且經(jīng)久不衰的話題。我國文化和藝術中不乏優(yōu)秀的題材,當代展覽設計作為科學與藝術融合的典型方向,我們需要大量熟悉這些題材又精通新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將科學與藝術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大量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優(yōu)秀作品。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wǎng)友提供或網(wǎng)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yè)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想咨詢的同學請掃描二維碼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