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平臺為第三方資訊平臺,不是院校官方,網站內所有信息只做參考,并不代表院校官方,招生信息以官方最新信息為準,如果不知怎么找官方,可以咨詢在線客服尋求幫助。
“2019北京大學基礎教育論壇”分論壇及工作坊綜述
2019年1月13日,“2019北京大學基礎教育論壇”分論壇和工作坊活動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附屬中學進行。分論壇和工作坊的主題包括“高中生發(fā)展與核心能力測評”“教育信息化創(chuàng)新論壇”“國際教育變革與校長領導力”、“生涯教育教師發(fā)展和活動設計”“課例研究的中國經驗”“鄉(xiāng)村教育的歷史與文化之維”“新時代下‘合作學習’的課堂引導活動”“社會情感學習(SEL)”。數百名與會代表選擇感興趣的主題,踴躍參加有關分論壇和工作坊,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交流。
一、“高中生發(fā)展與核心能力測評”分論壇
“高中生發(fā)展與核心能力測評”分論壇在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圖書館報告廳舉行,本場分論壇是對“高中生發(fā)展與核心能力測評”(ACC)項目的年度性成果匯報與總結。全國政協常委李崴先生、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高中教育大數據實驗室主任蔣承致歡迎辭。在論壇主題報告環(huán)節(jié),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景志國介紹了北大附中以學院制、書院制、選課制、導師制為核心的個性化、系統化的高中生培養(yǎng)模式。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黨委書記盧羨文介紹了ACC項目的定位、理念、考試形式和內容。河南省招生辦副主任劉剛指出,對高考改革的理解應重點包括高考內容改革和分科考試改革兩方面。教育部考試中心原命題中心主任劉芃認為,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學業(yè)質量評價是高考改革的核心。北京大學工學院副院長朱懷球從高校招生的角度談及北大如何考察學生、選拔學生、培養(yǎng)學生等問題。基于ACC項目測試和調查數據,北京大學醫(yī)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吳紅斌報告了資優(yōu)高三學生的時間配置及影響研究。ACC項目組專家韓慶報告了ACC項目2018年度測評情況,介紹了各科測驗的整體分析、各科項目難度和區(qū)分度分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全國工作委員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素養(yǎng)測評與研究中心專家組組長許建琦介紹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素養(yǎng)的內涵及其測評與提升等相關問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招生就業(yè)處處長馬進喜、西北工業(yè)大學招生辦主任管興華、北京師范大學招生辦副主任劉日升、南開大學招生辦主任助理呂雪艷先后介紹了各自高校的辦學歷史、學科特色、人才培養(yǎng)理念以及學校與高中的合作模式。河北衡水中學副校長康新江、湖北黃岡中學副校長吳學安、浙江杭州第二中學副校長邵江良先后介紹了各自高中的歷史沿革、培養(yǎng)體系及教學模式等。最后,ACC項目組專家胡宏偉致閉幕辭。
二、“教育信息化創(chuàng)新論壇”
“教育信息化創(chuàng)新論壇”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報告廳舉行。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尚俊杰主持開幕式,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黨委書記閻鳳橋致辭。在主題報告環(huán)節(jié),江南大學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陳明選介紹了其團隊研發(fā)的基于測評大數據的高效教學體系支持系統及其應用實踐。好未來教育集團學而思網??偨浝黻悓庩沤榻B了學而思網?;趩栴}設計的“大數學”課程產品。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吳筱萌主持教育信息化創(chuàng)新分享環(huán)節(jié)。“移動學習”教育部-中國移動聯合實驗室MOOC研究中心主任王濤介紹了新維空間站的“三板斧”,即手機屏、新維慧板和新維海板。北京大學教育信息化創(chuàng)新論壇秘書長劉雨昕介紹了“學習大講堂”系列融媒體出版項目,該項目以主題講座活動和融媒體產品服務相結合,利用傳播技術和工具,推動主流思想走近群眾。北京阿喔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聶歡介紹了阿喔阿教育的企業(yè)定位和教育實踐。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教育游戲專委會秘書長肖海明介紹了基于4P模型和計算思維培養(yǎng)的小學人工智能啟蒙教育實踐與探索。未來學校實驗室副主任曹培杰主持“教育信息化的成就、問題及未來”主題對話環(huán)節(jié)。北京大學教育信息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賈積有認為,未來教育將是服務于終身學習的智能普適教育。國家開放大學信息化部常務副部長袁亞興認為,未來教育將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具有更廣泛的連接性。海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校長董紅軍認為,未來教育是解放人和關注思維、創(chuàng)造、愛與責任的教育。天業(yè)仁和(北京)教育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夏景奇認為,未來線上線下協同,學生將在同一片藍天下享受公平和有質量的教育。
三、“國際教育變革與校長領導力”分論壇
“國際教育變革與校長領導力”分論壇在北京大學對外漢語學院報告廳舉行,本場分論壇主要通過關注學校課程構建和家校社區(qū)資源整合兩個方面來探討國際教育變革背景下的校長領導力。論壇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由《北京大學教育評論》編輯部范皚皚副主任主持。美國NEO文教組織獨立顧問、原匯佳教育科學研究院主任師偉做題為“正本清源:STEM課程的真意”的報告,成都樹德中學喻琳荃副主任做題為“小學國際理解課程的設計與實驗研究”的報告。廣東廣雅中學國際部主任邱玲以廣雅書院發(fā)展歷史為經,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主作主題報告。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楊朝暉、石家莊外國語教育集團國際部校長李勝對以上三位嘉賓的分享做點評和反饋。論壇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由北京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謝萍博士主持。教育部名校長領航工程北京大學基地學員、西安高新第一學校第二學校高楊杰校長做題為“整合家校社資源,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報告。濟南菁英學校尹銘驛校長以東莞豐泰書院為例,做題為“構建學校為中心的未來社區(qū)”的報告。大連嘉匯橡樹外國語學校劉舒靖常務總校長做題為“創(chuàng)客教育與創(chuàng)新學校”的報告。廣東省教育廳政策法規(guī)處處長邵允振、《中小學管理》雜志社主編孫金鑫對以上三位校長的報告做評論,共同探討校長如何以開放的心態(tài)、創(chuàng)新的理念和實干的精神將家庭、學校、社區(qū)緊密結合,為教師發(fā)展、課程建設等方面服務,從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
四、“生涯教育教師發(fā)展和活動設計”主題工作坊
“生涯教育教師發(fā)展和活動設計”主題工作坊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廳舉行。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朱紅組織到場參會代表進行了體驗式生涯教育的活動,并由此引出“整合性體驗教育”的本土化原理——“同體大悲”,即生涯教育工作者應“感同身受”地為學生提供適度的挑戰(zhàn)和足夠的支持,并采用體驗式學習為主體方式開展教育活動。華僑大學生涯教育研究所所長黃天中教授圍繞“體驗式全程生涯教育理論與行動方案”進行主題演講。他通過“生涯到底能不能被規(guī)劃”這一問題引出了自己的生涯理念,他認為生涯是從“生涯啟蒙”到“生涯尊嚴”的全過程,這一過程以完成終身學習、終身成長、成為自己和成就自己為目的,因而是無法被規(guī)劃的。他強調,生涯教育的工作者要擁有“不問付出,不求回報”的大愛,并拋開“講大道理”的傳統教育模式,遵循“授人以筌”理念為學生提供生涯所需的工具、機會和資源。最后,黃天中教授提出了“生涯規(guī)劃——體驗式學習456模式”,即立德樹人的時代背景下的“4生、5業(yè)和6體”生涯教育模式。最后,朱紅老師以庫伯的體驗式學習理論為指導,與在場教育工作者一同進行了體驗式學習,并將本次工作坊的內容進行了提煉與總結,在此基礎上報告嘉賓與一線教育工作者就生涯教育課程活動設計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五、“課例研究的中國經驗”分論壇
“課例研究的中國經驗”分論壇在北京大學對外漢語學院報告廳舉行。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講師魏戈做題為“課例研究的中國經驗:歷史與比較的視角”的報告。溫州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章勤瓊做題為“基于學習路徑的小學數學教學課例研究”的報告。北京市海淀區(qū)西苑小學數學教學主任岳玉明統領性地介紹了該校課例研究的主要模式與開創(chuàng)探索,西苑小學數學教師閆金艷以“發(fā)現數學從讀懂教材開始”為題做課例研究匯報,西苑小學數學教師賈琦以“如何將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生根發(fā)芽”為題做課例研究匯報,西苑小學教師鄭現鵬按照“建立團隊——研究過程——成長過程”三個步驟介紹了該校課例研究下的團隊成長。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評價中心研究員郭立軍從理論層面分析了西苑小學課例研究的特點,并指出該校課例研究對于研究團隊中教師成長的促進作用。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副教授歐群慧通過統計數據呈現了西苑小學課例研究過程中教研團隊的互動情況以及教研活動的開展情況。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盧立濤以工作坊的趣味互動形式帶領大家體會如何進行課例分析,全體與會人員積極參與其中,并分享了各自對于課例研究的“隱喻”式理解。最后,魏戈博士對所有與會人員致以誠摯的謝意,并肯定了此次論壇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六、“鄉(xiāng)村教育的歷史與文化之維”分論壇
“鄉(xiāng)村教育的歷史與文化之維”分論壇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報告廳舉行。此次論壇共分為“教育在民間”“扎根在田野”兩場,主要探討現代化進程中的鄉(xiāng)村文化傳承和教育變遷,研究鄉(xiāng)村教育與社會結構復雜的互動關系,關注農村教師群體、農村大學生、農村父母的教育敘事和情感體驗,發(fā)掘底層文化和教育的現代價值,探索鄉(xiāng)村文化發(fā)展的新可能性。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韓嘉玲致辭,她回顧了中國農村教育的歷史,呼吁更多人關注鄉(xiāng)村教育,從農村的實際出發(fā)辦適合鄉(xiāng)村、發(fā)展鄉(xiāng)村的教育。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程猛做題為“‘讀書的料’及其文化意蘊” 的報告,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范云霞做題為“勞動分工視角下的陪讀母親”的報告,北京舞蹈學院教育學院講師安超做題為“‘布迪厄神’與底層教育的污名化”的報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學男做題為“現代化漩渦中的少數民族教育——基于云南兩市民族志研究的闡釋”的報告,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助理研究員王成龍做題為“鄉(xiāng)村教師社會生活的代際研究——以河南省豫南鎮(zhèn)為例”的報告,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張越發(fā)表了“少數民族鄉(xiāng)村兒童的圖像世界——一個傈僳族村寨的民族志”主題報告。最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鄭新蓉為分論壇致總結辭,她用“發(fā)聲、思考、改變”來概括本次論壇的研究取向,并就教育的公共性問題做主題報告。
七、“新時代下‘合作學習’的課堂引導活動”工作坊
“新時代下‘合作學習’的課堂引導活動”工作坊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報告廳舉行。活動開始,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校友溫思涵博士通過“JIGSAW 尋找伙伴”暖場活動讓一百多位互不相識的與會者迅速組成合作小組,更進一步結成“合作學習”共同體,接著以小組活動方式共同探討了“你認為合作學習是什么?”問題。各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充分讓與會者在體驗中初步認識合作學習是什么。隨后,溫思涵講解了合作學習的五大要素——異質分組、個人和小組責任、相互依賴、社交技能、團體學習歷程反思,以及實踐課程中合作學習的教學基本流程——引入、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全班分享以及反思。溫思涵接著讓與會者親身體驗合作學習流程,小組成員每人選擇一張“彩色圖卡”代表合作學習,通過相互分享合作完成合作學習知識結構圖,最后以思維導圖或者一分鐘短劇的形式進行展現。本次合作學習體驗活動激發(fā)了各小組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分享將會場氣氛推向高潮。隨后,人大附中朝陽學校校長馬艷輝做題為“思維工具的應用經驗分享”的報告,該校借助思維工具、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改進教學方式,使學生思維素養(yǎng)可持續(xù)提升。本次工作坊以引導為核心,通過合作學習教與學實踐的研究經驗讓與會者體驗合作學習教與學的變革理念,讓每一位參與者獲得了專業(yè)的指導方法,激發(fā)了教育者教學變革的源動力,有助于引領未來課堂變革,推動基礎教育教學變革發(fā)生。
八、“社會情感學習(SEL)”主題工作坊
“社會情感學習(SEL)”主題工作坊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103會議室舉行,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后劉湘燕主持。工作坊旨在為教育者建構一個自主探索、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情感空間?;顒娱_始,參與者通過“自我介紹”進行破冰熱身。隨后,在“我有一個學生——場景還原”活動中,各位參與者通過場景回憶、文字還原、故事分享向其他與會者分享了自己作為教師感受到價值感的場景,引發(fā)了強烈共鳴;在“即興表演——故事線”環(huán)節(jié)中,“傾聽”的重要性更為突顯;“角色扮演”活動則將整個工作坊的氛圍推向高潮。參與者自主劃分導演、編劇、演員、場記等角色,以“收獲”和“沮喪”為主題進行場景設計與角色扮演,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一步理解個體情緒在社會關系和學校、家庭、社會文化體系內的建構過程。活動最后,劉湘燕以“批判視角下的社會情感學習——教育者的反思性實踐”為題做報告,就社會情感學習的概念、核心要點、中美實踐與研究現狀等問題與參會者進行分享,并從批判和跨文化視角介紹了社會情感學習(SEL)研究的最新進展。
六場分論壇和兩場工作坊內容豐富,精彩紛呈。隨著分論壇和工作坊順利結束結束,“守正創(chuàng)新、引領未來”為主題的“2019北京大學基礎教育論壇”系列活動順利收官,論壇圓滿地落下帷幕。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yè)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想咨詢的同學請掃描二維碼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