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平臺為第三方資訊平臺,不是院校官方,網(wǎng)站內(nèi)所有信息只做參考,并不代表院校官方,招生信息以官方最新信息為準,如果不知怎么找官方,可以咨詢在線客服尋求幫助。
臺灣清華大學中文系暨歷史研究所陳玨教授來我系講座
2015年4月29日,臺灣新竹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暨歷史研究所教授陳玨先生以“饒宗頤先生域外漢學郊游考”為題,為中文系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們帶來了一場饒有趣味的演講。本次講座系“兩岸清華合作研究項目”系列講座之一,我系王中忱教授到場,博士生趙薇主持。
陳玨教授是以文化史路徑切入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的專家,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的整理者,近年來以對海外漢學的研究之研究,及其對“新漢學”的觀察和推動引起較大影響。在此次講座中,陳教授先從漢學和國學的區(qū)別談起,梳理了百年來“漢學”概念復雜的脈絡演變史。如果將馬可?波羅來華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相當長時期都稱為“傳教士漢學”時期,那么,從19世紀初法蘭西學院設立第一個漢學講座起,漢學由“傳教士漢學”向“學院派漢學”發(fā)生了第一次范式大轉移。第二次全球范圍內(nèi)的大轉移形成于二戰(zhàn)結束后到20世紀末的半個世紀中,其標志是在地域上打破了歐洲中心,遷移到美國;方法上由東方學轉變?yōu)閰^(qū)域研究,對象則從以古典時期為重心逐漸延伸到了現(xiàn)當代。接下來,陳教授著重介紹了冷戰(zhàn)背景下第二次漢學范式轉移中的幾位典范性人物:費正清(John Fairbank)、芮沃壽(Arthurf. Wright)、狄百瑞(William de Bary)、牟復禮(Frederic Mote)、柳無忌、薛愛華(Edward Schafer)、劉若愚。繼而,再圍繞饒宗頤先生與此間名家,如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芮沃壽、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吉川幸次郎(よしかわ こうじろう)、傅漢思(Hans Hermannt Frankel)等等的交友、合作經(jīng)歷展開介紹,穿插往復,層層推進,從中鉤沉出其海外治學思想的來龍去脈,使聽眾最終得以窺見發(fā)生在20世紀末的海外漢學范式第三次轉移,也就是饒宗頤“新漢學”(或稱“華學”)之生成的歷史玄機和重要意義。講座后,同學們還紛紛就新漢學的內(nèi)涵、研究思路等具體問題和陳教授往來討論,獲益甚多,而陳教授開闔有度、頗具傳奇風味的講述也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nèi)容均來源于網(wǎng)友提供或網(wǎng)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yè)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想咨詢的同學請掃描二維碼添加好友